pc蛋蛋走势图 www.y3rks.com.cn (2010年5月更新)
农业及农村经济概况
2009年,浠水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.2亿元,其中种植业产值20.47亿元,占39.2%;林业产值1.14亿元,占2.2%;牧业产值19.4亿元,占37.2%;渔业产值10.57亿元,占20.2%,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.62亿元,占1.2%。
基础农业
1、种植业
播种面积(万亩) 产量(吨) 历史最高年产量
粮食 94.59 440316 1990年503062吨
棉花 14.21 12864 2009年12864吨
油料 49.20 67360 2009年67360吨
小麦 4.095 9775 1984年62300吨
2 、林果业
2009年,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042452亩,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5.6%,其中有林地面积829718亩,未成林造林地91846亩,无立木林地40185亩,苗圃地1500亩。全县活立木总蓄积171.4万立方米,森林覆盖率36%,林果面积21万亩。2009年,我县人工造林3.12万亩,其中血防林工程1.32万亩,国家投资198万元,省级投资132万元;低产林改造1.2万亩,省财政投资140万元;退耕还林工程荒山造林0.6万亩,国家投资120万元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国家投资279.4万元。
3 、牧业
2009年,全县生猪生产量133.8万头,其中年末存栏51.2万头,出栏82.6万头;家禽饲养量3280万只,其中年末存笼1800万只,出笼1480万只;牛饲养量11.14万头,其中年末存栏8.27万头,出栏2.87万头;羊年末存栏2.6万只。全县肉类总产量9.2万吨,禽蛋产量12.6万吨,蜂蜜产量13吨。
4 、水产业
全县共有水域面积40.56万亩,其中可养殖水面18.2万亩。2009年,全县水产养殖水面15.8025万亩,其中精养鱼池6.6435万亩,塘堰4.461万亩,湖泊2.73万亩,水库1.476万亩,河沟0.2265万亩,其它水面0.0855万亩。发展网箱养鱼面积10000平方米,网围、网拦面积1.128万亩。水产品总产量87628吨,水产品总产值14.8亿元。2009年年初,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“水产大县”。
特色农业
1、名特优农副产品
主要名特优农副产品有优质稻、双低油、巴河藕、茅山大闸蟹。2009年,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82.1万亩,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95%以上,双低油种植面积42.3万亩,产量54万吨;巴河藕是鄂东四大特产之一,产量15000吨。
2、 科技效益农业
浠水华盖牧业有限公司、神鹭水产品有限公司、红莲养鸡专业合作社是全省龙头企业,都已被列入全省“百家示范基地”和全省百家涉农企业项目库,省科技厅将逐年给予项目支持,资金支持额度将超过300万元。实施的“十万头无公害瘦肉猪生产基地建设”、“土鸡规范化养殖及土鸡蛋技术标准研究与产业化开发”已通过省科技厅项目验收。目前,正在实施的有国家星火计划:“水产品养殖、加工出口产业化开发” “规范化标准化良种母猪繁育技术示范与推广”;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:“规范化猪场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的中试集成与示范”“猪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无公害化处理技术应用与示范”“优质稻示范基地建设”等项目。
3、多种经营
全县多种经营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%以上,多种经营板块基地初具规模。全县建设各类畜牧养殖小区387个,其中万头猪场11个,千头猪场58个,百万只蛋鸡养殖小区1个,10万只高产蛋鸡养殖小区7个,10万套种鸡场2个,千头奶牛场2个;水产养殖基地15.8万亩,特色水产养殖达到5万亩以上,名特优鱼放养比例达到80%;已建成板栗基地20万亩,药材基地5000亩,茶叶基地2万亩;建设特色蔬菜基地20万亩,其中大棚蔬菜2万亩、露地蔬菜18万亩。
农业产业化
粮食、油料、畜牧、水产、林果等特色板块基地已形成规模。全县发展优质稻板块基地45万亩,重点建设了洗马大畈、丁司当靖平大畈、关口凉亭大畈、巴河晴川大畈四个万亩优质稻高产创建示范片。全县优质稻生产面积82.1万亩,优质品种覆盖率达100%。全县优质油菜基地面积42.3万亩。全县重点建设了散花、兰溪、巴河三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。全县生猪出栏82.6万头,家禽存笼1800万只,建有万头猪场11个,千头猪场58个,畜牧“150”模式猪舍196栋,百万只蛋鸡养殖小区1个,十万只高产蛋鸡养殖小区7个,十万套种鸡场2个,万只鸡场378个,千头奶牛场2个。
全县水产放养面积15.8万亩,小龙虾养殖面积4.6万亩,特色水产放养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,名优鱼放养比例在80%以上,全县建设了策湖(含散花)、巴河(含望天湖)2个5000亩的高标准名优鱼板块和竹瓦、清泉、散花、兰溪、巴河5个千亩小龙虾、罗非鱼出口订单基地。
全县完成荒山造林1.2万亩,血防林0.72万亩,长防林0.8万亩。拥有板栗基地20万亩,水果基地12.5万亩,茶叶2.6万亩,油茶2.2万亩,蚕桑0.2万亩,建速生丰产林15.5万亩。
龙头企业队伍不断壮大,企业实力不断增强。到2009年止,全县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,其中,国家级1家,省级7家,市级12家,县级15家;2009年新发展省级3家,市级6家,县级4家。
农产品品牌开始叫响,农产品市场优势明显增强。2009年全县农业“三品”认证产品达53个,其中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43个,绿色食品产地认证10个。至目前为止,全县有280个农产品获得国家“三品”认证,其中绿色食品28个,无公害农产品252个。
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。2009年全县新增各类农民专合组织41家。至目前为止,全县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60家。其中,农民专业合作社80家。
扶贫开发
2009年,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:扎实开展整村推进,大力实施“雨露计划”,狠抓产业化扶贫,认真编制扶贫搬迁及生态移民建设规划。通过一年的努力,全县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大推进、大培训、大发展的新阶段。
全县整村推进贫困村共计完成扶持项目48个,投入资金1560万元,建产业基地3200亩,成立种养协会3个,发展种养大户120户,硬化水泥公路22公里,维护村组公路73公里,开挖和硬化渠道25公里,新建沼气池450余口,新建或改建村部8个。全县完成“雨露计划”980人,超额完成市扶贫办下达任务380人,共争取培训资金100多万元。全县贫困地区因地制宜、瞄准市场,大搞种植业、养殖业和加工业,大力发展小龙虾、牲猪、粮油加工等产业。全县有近5000个贫困农户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,实现了脱贫增收。
通过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机制,加大社会帮扶力度,全县2009年绝对贫困人口减少7000人,较2008年下降5%;低收入贫困人口减少21000人,下降17%。
农村能源建设
2009年,浠水县抢抓政策和项目机遇,大力推进农村能源各项事业跨越发展,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: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户用沼气项目建设任务,建成沼气池数10010口,全县沼气池累计数已达40713口;华盖牧业和兴丰牧业两个大型沼气工程也已基本完工,其中兴丰牧业已在开始供气;建成养殖小区中小型沼气工程18处,联户沼气工程50处,供气330户;推广华宝节能秸秆气化灶3000多台,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万多台;成立了县农村能源技术服务中心,建设了清泉、散花、绿杨等乡镇沼气技术服务站9个,村级服务网点48个,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突破,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形成;
技术服务有了质的飞跃,制定出台了《浠水县农村能源服务体系管理办法(试行)》、《浠水县农村能源技术队长管理办法》、《农村沼气技术服务规程》等规范性文件,探索形成了 “分层承包、公(公益性服务)经(经营性服务)结合”的服务运行模式;做到了所有技术服务人员24小时开通服务电话,接到服务电话后48小时内上门服务,遵守服务规程和职业道德;技术人员全年上门服务1万余人次,完成了近三年所有沼气项目村(160个村)的沼气户培训,培训农户近2万人次,为所有项目村建沼气技术宣传栏350个,印发沼气技术宣传资料3万余份;对新建沼气村和农户,要做到“六个一”服务:即为每个沼气农户讲解一次沼气安全使用和管理知识,为每个沼气户发放一套技术安全资料,为每个沼气池进行一次全面的质量检查验收,为每个沼气池建一份用户档案表,为每个沼气项目村开展一次技术安全知识培训,为每个沼气项目村建一个以上的技术安全知识宣传栏,确保沼气安全使用技术家喻户晓,人人皆知。
建设了兰溪盐客树村、洗马官塘角村、白莲大岭沟村、团陂万福庙村等4个高标准的“一池三改”示范亮点村,示范户300多户。自身建设和队伍建设方面也有了新的进步:制定完善了农村能源服务体系管理办法,探索了沼气服务运行新模式,强化了质量管理体系。
村级集体经济
2009年,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587674万元。其中村组集体经营收入35515万元,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.04%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入中,村办企业收入24452万元,占68.85%。农民外出劳务149799万元,比上年增加46248万元,增长44.66%。
农村劳务经济
2009年全县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 6300 人;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350人;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3.5万人;全年本地用工(企业)6720人;回归创业35人(规模达10万以上);回归企业投资总额4676万;回归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1850人。
新农村建设
成立领导机构。县委书记周勇担任组长,“四大家”领导和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。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,由一名县委常委担任办公室主任,对“两线”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都落实了一名“四大家”领导住点负责,乡镇、村都分别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,乡镇一名副书记带领一个工作专班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。
确定“两线”试点村。按照试点示范,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,在反复调研基础上,选择在巴麻线、浠散线“两线”38个村为试点村。
整合了一批项目。这些项目包括通村公路、农村沼气、国土整治、村卫生室、农家书屋、广播电视村村通、改水项目、高产农田、畜牧小区等,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,各部门都积极申报争取项目,投向“两线”试点村,并做好项目实施。
试点工作取得了实效。正在启动5个镇区规划编制工作,巴河镇长江村、枣岭村的规划工作正在编制,散花镇红莲巢村、马垅村完成了文字规划的制订工作。落实了村庄环境整治行动。散花镇充分利用省试点镇的机遇和政策,集中购买太阳能路灯,对马垅村、红莲巢村、涂墩村集中安装,对农户门前人行道实行彩砖硬化,统一种树绿化,下水道、路缘石、自来水管道铺设统一建设。长江村平整土地50亩,按统一式样集中建设中心村100户,已建25户??⑶诵蔚卮灏研屡┐褰ㄉ栌牍ひ翟安鹎ɑ菇ㄏ嘟岷?,已建成64户统一式样的新村,264人已全部搬到新居。修建了通组路和花坛,铺砌门前彩砖及门前道路绿化。兰溪镇袁垅村利用国土项目在浠散路边选址建设中心湾,“三通一平”面积78亩,集中建设中心湾60户,5个自然湾整体搬迁,腾地150亩。落实了资金投入。为推动试点工作,县财政落实了专项新农村建设资金200万元,对试点村以奖代补。